想推薦給大家幾本好書
圖文網誌好讀版
https://hsyita.pixnet.net/blog/post/120485482
前陣子心情有點低落
在親子教養上和人際關係上遇到了瓶頸
人際不外乎是家人 情人 朋友 同事 孩子
而我正是因為親子教養與隊友及家人間有了觀念的落差
這些落差也間接或直接的影響了我們之間的關係
對於孩子。我一直覺得是要正向教育的
只是似乎忘了對身邊的人也是該用正向語言的
言語的力量是很強大的
可是當孩子從嬰兒變成幼兒時
並不是我們叫他往東他就會往東啊
他們有自己的情緒也開始有自己的想法、意見
更開始會歡會鬧會用哭泣來表達自己的意見
這時我們對他們的要求卻也越多
似乎忘了他們只是年幼的孩子
還在學習如何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還在認清自己的所有感覺情緒
而這時候的大人也可能因為孩子的鬧
有了自己的情緒而要求孩子不要哭不要鬧
有時候看著在哭鬧的孩子其實他們只是孩子啊
也只有這時候能盡情大聲的哭鬧
成為大人的我們什麼時候能好好哭鬧呢
卻又被身邊的人接納安慰呢
當我們有情緒時
多半被身邊的人說:「是你想太多了」、「你是大人了要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你已經
很好命了好嗎」
但有誰真的站在我們的立場跟角度想
這時原本已經很down的情緒應該會更down吧
這時也深深覺得資訊世代真的很棒
我們隨時可以在ptt fb或line群組找到同溫層
得到許多人的意見和安慰
只是仔細想想這樣的安慰是需要的
可是也不能每次都這樣惡性循環
就像有時候有些媽媽詢問長輩介入管教
很多媽媽會分享自己的經驗之外
也會叫媽媽硬起來有gut 甚至黑掉都沒關係
可是每個家庭不一樣啊
隊友不一定是挺你的 也不一定能搬出去
黑掉也不一定會更好不是嗎
多少人因為想堅持自己的想法而影響家庭甚至夫妻關係
就在這時候我也感受到宇宙的神秘
大概是心想事成吧
原本是想著怎麼改善孩子的情緒
怎麼改善大家的互動
卻讓我因緣際會的在圖書館借閱了以下幾本值得大推的書
而這幾本書我一直都知道卻沒時間好好閱讀
卻在這個時間點來到我的身邊
如果我之前就看過可能感受也不會這麼深吧
(每本書的詳細心得就等有時間再來好好寫
也順便整理自己的情緒 希望不會拖太久啊 )
推薦書單
1.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這本書其實被翻拍成電視劇
當初還造成蠻大迴響的
在生完大寶時也有看過幾篇但沒有追完
這次重讀了原作 感受真的很深
我們組成家庭生養孩子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是為了彌補自己小時候的遺憾而把期望寄託在孩子身上
(想讀第一志願沒有成功)
還是因為想藉著婚姻而離開原生家庭
又或者是完成別人對我們的要求
很喜歡書本一開始寫的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的詩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
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勉強自己變得像他們,但不要想讓他們變得像你。
我想生養孩子的目的是陪伴他們成長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也會有自己的想法的
身為家長應該是去引導去傾聽去陪伴
而不是以愛之名而要求他們照著我們想要的路走
2.被遺忘的孩子
雖然是本小說 但真的很值得做父母的人看一看
(我們與惡的距離也很值得一看)
雖然我讀後的心得跟作者一開始寫作的緣起完全沒有關係
作者是因為美國校園槍擊案曾出不窮
希望當局正視槍枝的問題及孩子的安全才寫出這本書
但透過書中6歲孩子的視角
我看到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也感受到加害者父母的悲痛
我很喜歡作者在博客來作家專訪時說的一段話:
「我們經常認為是我們大人在教導孩子們世界運行的方式,但其實很多時候,我認為如果
我們能停下來讓孩子來帶領我們會更好」
3.生命清單
我們曾經都是天真可愛的孩子
我們曾經都有許多的夢想
但什麼時候我們開始改變了
變得迎合別人變得失去自己
看著這本書的同時
希望自己能像書中主角的媽媽一樣
很瞭解自己的孩子 能溫暖的引導自己的孩子
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做自己 能愛他(她)自己
4.別再走遠後才想起說再見
作者寫了20個不同關係之間的故事
有朋友 有家人 有情人 有父母子女
我很喜歡書中的這幾段話:
「我們之所以活著,不是為了造成他人的不便與煩惱,而是是為了讓愛我們的人及我們愛
的人得到幫助。」
「我們過日子最重要的不是學會堅強,而是學會不要太堅強。人生有太多考驗,如果沒有
人懂得你的辛苦,更要懂得疼惜自己。走了就好好前進,累了就好好休息,調整好就好。
」
結婚生子後多重角色的我看了有很多的省思
相信您也會從中感受到許多
俗話說相逢即是有緣
我一直相信每個見面都有他的原因
我們一定能從中學到些什麼
珍惜每一次的相遇 也讓之後的相遇更美好
5.看不見的傷,更痛
黃之盈心理師以27個真實的諮商案例剖析每個人與原生家庭的問題
或許我們都急於逃脫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壓力及傷痛
卻也不自覺得把我們從原生家庭帶來的壓力及傷痛
帶到了我們新的家庭及子女身上
只有當我們療癒了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傷痛
有能力愛自己了才真正有能力去愛
6.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我2月看完這本書後在fb寫下了一小段心得
沒有人教過我們怎麼當爸媽
即使有書有理論
但每個孩子氣質都不同個性都不同
沒有一套理論可以套用在每一個孩子身上
即使我們都當過孩子
也沒辦法確定孩子的行為代表什麼意義
但可以確定的是 每個孩子剛開始都是好的
他們後來的樣子都是我們塑造的
這也是為什麼孩子在不同的人面前有不同的樣貌
不管爸媽如何對待
每個爸媽都可能曾經是受傷的孩子
長大變成了壞掉的大人
然後在不小心之間又讓自己的孩子受傷了
有時候孩子的錯誤行為只是在讓大人注意到他
他只是把你眼裡的他呈現出來而已
他只是希望你多花時間在他身上
可惜錯誤的信念也導致他一直受傷被罵
當他被罵的時候來討抱撒嬌
不是要讓你消氣
而是想確認你沒有因此不愛他了
可惜壞掉的我們卻沒有用正確的方法面對他
而讓單純也需要愛的孩子受傷並帶著傷長大
7.情緒寄生-與自我和解的34則情感教育
只有當在意 才會被情緒寄生
許皓宜心理師利用34個臨床實例頗析34個情緒效應
有沒有聽過一個故事
先生在工作上不愉快。回家把氣出在老婆身上
被先生罵了的老婆把氣發在沒收玩具的孩子身上
掃到風颱尾的孩子把氣出在狗狗身上
最後先生被狗咬了一口
許皓宜心理師認為情緒寄生有3層意義:
首先是我被自己的情緒寄生,沒有整理過往,因此悔恨交加;第2個是我被別人的情緒寄
生;第3是不自覺把情緒寄生在別人身上,尋找『代罪羔羊』
我們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覺中被自己或別人的情緒寄生
然後不自覺的把情緒寄生在別人身上呢
看完這本書。讓我更小心的審視自己的情緒
我們都是凡人也都有情緒
但重要的不是壓抑情緒而是懂得掌控自己的情緒
並且不隨他人的情緒起舞或把情緒轉嫁在其他人身上
看完這本書也讓我更理解長輩的心裡
有時候覺得如果早點看到這本書
會不會在某些情況發生時能更同理對方
也用更恰當的態度去應對呢
我們看了好多的教養書
但每對夫妻每個家庭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氣質
或許在進入一段關係之前
療癒自己的內在小孩 懂得掌控自己的情緒
會讓我們在每段關係以及教養上都更順利
雖然看書的當下很容易引起共鳴
可惜情緒不是那麼容易掌控的
但我相信只要我們願意練習都會越來越好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7.142.9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591797555.A.925.html
留言